配资操盘 俄海军重大变革:新核潜艇入列强化战力,老旧航母将被淘汰_战略_维修_太平洋舰队
发布日期:2025-07-28 21:53 点击次数:161北德文斯克造船厂的寒风中,一艘名为“波扎尔斯基大公”号的钢铁巨兽,缓缓升起军旗。它长达170米,排水量2.4万吨,是俄罗斯海军第八艘“北风之神”级战略核潜艇配资操盘,也是俄罗斯三位一体核力量的中坚。 这艘潜艇的服役,标志着俄罗斯在战略核力量上的新篇章,总统普京铿锵有力地宣告:“战略核潜艇是俄罗斯力量平衡的基石。” 然而,同一时刻,俄联合造船集团宣布,服役40年的唯一航母“库兹涅佐夫”号因高昂的维修费用将被出售或拆解。 这标志着昔日的海洋霸主——俄罗斯,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中唯一没有航母的国家。
这并非偶然,而是俄罗斯海军战略转变的体现。 “波扎尔斯基大公”号潜航于北冰洋的冰层之下,携带16枚“布拉瓦”潜射导弹,每枚导弹可搭载10枚核弹头,意味着这艘潜艇一次出航便能向9000公里外的目标投射160枚核弹头。更令西方国家担忧的是,俄海军计划再建造4艘同级潜艇,其中两艘已经开工。 届时,俄罗斯的战略核潜艇总数将达到17艘,在技术指标上超越美国现有的14艘“俄亥俄”级核潜艇——后者还是30年前的设计。
展开剩余75%然而,这种核潜艇力量的扩张,并非没有代价。8艘“北风之神”级核潜艇中,有5艘部署在太平洋舰队,利用广阔的太平洋深水区,躲避美国侦察,自由巡航;仅3艘留在北方舰队。 这背后是残酷的现实:科拉半岛的北方舰队基地被北约反潜网严密包围,潜艇出港必须冒险穿越巴伦支海的浅海区域。 相比之下,广袤的太平洋为核潜艇提供了绝佳的隐蔽和行动空间。
与冰下巡航的核潜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锈迹斑斑的“库兹涅佐夫”号航母,静静地停泊在北摩尔曼斯克港。这艘诞生于苏联末期的巨舰,命运跌宕起伏,堪比一部荒诞小说。2016年赴叙利亚作战时,因动力故障冒出的滚滚黑烟,被戏称为“烧煤航母”,仅完成420架次起降就损失了两架战机;2018年维修期间,沉没的浮船坞更用起重机砸穿了它的甲板;2019年和2022年发生的两次大火,则彻底葬送了翻新的希望。 最终,俄联合造船集团计算出维修费用已超过650亿卢布,足以装备200辆T-90M坦克。更重要的是,苏联航母产业链的断裂,令俄罗斯难以修复这艘老旧的巨舰——关键技术留在了乌克兰,甚至连合格的拦阻索都无法生产。 一位曾指挥太平洋舰队的海军上将直言:“切割报废是唯一理性选择。”
放弃航母的深层原因,与俄乌冲突中的惨痛教训密不可分。在黑海,俄黑海舰队三分之一的主力舰艇被摧毁,包括旗舰“莫斯科”号巡洋舰。 廉价的自杀式无人艇,令俄军战舰被迫后撤400公里,甚至士兵们不得不使用步枪在快艇上射击无人艇,32架次的战机拦截也无一成功。 这场惨败直接催生了2025年7月举行的“七月风暴”海军演习,四大舰队共150艘舰艇、120架战机和1.5万名士兵参与,重点演练“反无人艇作战”,放弃了往常的花哨阅兵,将资源全部投入到实战演练中——因为无人艇已经威胁到了北德文斯克造船厂等核潜艇基地,该厂距离海岸线仅10公里。
俄罗斯海军新战略《2050发展纲要》中,最终答案昭然若揭:用核潜艇和无人机取代航母编队,文件明确指出:“高超音速武器和无人系统是决定性力量。” 太平洋舰队已组建无人艇团,22350型护卫舰也开始搭载“锆石”高超音速导弹。 俄专家阿列克谢·安皮洛戈夫断言:“未来我们可能一艘航母都不需要,这反而是优势——美国航母在无人机面前就像活靶子。”
然而,现实远比理论骨感。俄罗斯造船业正为核潜艇的建造付出巨大代价:北方机械厂的生产线被“北风之神”和“亚森”级核潜艇占据,甚至连维修巡洋舰的工棚都腾给了潜艇零件。 俄海军总司令叶夫梅诺夫无奈叹息:“就算拿到中国辽宁舰的图纸,我们也造不出来。”
当“库兹涅佐夫”号被拖往拆船厂时,太平洋深处,“波扎尔斯基大公”号正启动反应堆。它的160枚核弹头足以摧毁任何对手,但这同时也暴露了俄罗斯的困境:曾经与美国争霸大洋的国家,如今战略纵深已缩至海岸线以内200公里。 普京的选择引发了俄网民激烈的辩论:“用航母换核潜艇,是壮士断腕还是自废武功?” 或许,答案就隐藏在北德文斯克船厂那句简洁有力的标语中——“我们不造花瓶,只造死神。”
"配资操盘
发布于:四川省